身為日本第一高峰,富士山(ふじさん/Mt.Fuji)自古以來一直有著靈峰信仰,充滿著多樣的文化,不但是日本的地標,也是日本的精神象徵。獨峰矗立的優美姿態,也成為許多文學家與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等不勝枚舉。 而其各種象徵意義,也讓登富士山成為日本與海外遊客心之所向的目標,如今前往富士山登山的遊客,在每年兩個月開山期間就高達25~30萬人。

《葛飾北齋 / 冨嶽三十六景之 神奈川沖浪裏》

HIBIKI在平成最後的夏天,完成了富士山攻頂之旅,適逢現在正是登富士山的最佳季節,這次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富士山的登山之旅。登富士山系列分為上中下三篇,我們將各別介紹富士山的內容,首先上篇就來認識一下什麼是富士山吧!

【富士山的基本資訊】

位於山梨縣與靜岡縣的活火山獨立峰,是標高3776M的日本最高峰,現在仍是活火山,不過距離最後一次噴發,已經是300年前的1707年了。

由於橫跨兩縣,一般也有從靜岡看過去、在海景與低融雪形成秀麗優雅的「女富士」,與從山梨看過去、在大平原上一隻獨秀的雄偉「男富士」的說法,一般我們前往都是由東京方面過來,當車程越過大月進入富士吉田後,展在眼前的就是壯闊矗立的富士山了,親眼看到這座獨峰,遠遠比任何的照片影像都來得有震撼力,而在那瞬間,你也可以了解為何富士山會是日本崇拜的對象。

2013年,富士山由其悠久宗教性與那豐富的藝術創作性,獲登成世界遺產,是日本第17個世界遺產登錄,且登錄的不是自然遺產而是文化遺產,而登錄的內容也並非富士山一座,而是包括富士山周邊共同形成的富士山文化景觀共25處,包括富士了五湖、地下水脈形成的忍野八海、山腰型成的樹海胎內樹型、以及周圍各淺間神社與其信仰遺跡等等。

【富士山的宗教與登山文化】

自古以來,這座東瀛的最高峰便不斷地噴發、持續流出熔岩,其獨峰肅立的姿態、與他不斷爆發的生命力,讓這座山有著「不二(獨一無二)」、「不死」等名而得名「富士」,對人們來說,富士山不但是恐怖的,更是令人敬畏的,因而形成「遙拜」的對象。

在平安時代後期,火山的活動開始沉默,以山林苦行當修行的「修驗道」與其信眾「山伏」慢慢開始將富士山視為修道場,再也非怒不可近的富士山,也慢慢變成「登拜」的對象,據說首次有攻頂紀錄者,就是修驗道的始祖「役小角」。更有切實紀錄顯示,現今的四條登山道,是從鐮倉時代開始即存在。

《歌川國輝 / 富士山諸人參詣圖》

到了江戶時代,由於富士山信仰的「富士講」盛行,造成前往富士山參拜的人大量增加,到後期天保年間,原本嚴禁女性的登山令也鬆綁,女性也開始前往富士山登山參拜。明治西化後,傳入西洋登山的風氣,從此登富士山跳脫了宗教,往休閒活動邁進。

富士山本體與周圍遍布著神社,而大多都是淺間神社為主,淺間(Asama)神社主祭宿於富士山的女神「木花咲耶姬(コノハナノサクヤビメ/木花之佐久夜比賣)」,是源自於古事記神話的女神,因其火的淵源與掌握花草樹木繁盛被視為富士山女神,而其火中產子的故事也讓淺間神社變成保佑母子與安產最有名的守護神社,其全身白衣的造型來自富士山常年白雪皚皚的形象。

《堂本印象 / 木華開耶媛》

而這也帶出一個點:富士山其實並非國有土地,八合目以上的山頂土地,其實是屬於本宮淺間大社所有,主要是江戶時代時,德川家康將這片地捐贈給了淺間神社以作祭祀神靈使用,雖然明治以後一度收回國有,不過在日本二戰戰敗後,開始推動土地私有制度,最後在1974年,最高法院判決淺間神社再次擁有這片土地的所有權,從此之後政府每年須支付租金來租貸富士山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