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逸話

日本人的祖先從哪來? 重現3萬年前的古航海實驗,圓木舟成功從台灣渡航至沖繩!

By 2019-07-20 No Comments

由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人類学者・海部陽介教授所發起的「3萬年前的航海徹底再現」計畫,與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合作,自2016年起歷時四年的實驗,試圖重現3萬年前日本人的祖先是如何由大陸渡海至日本列島,而此古航海實驗計畫於2019年7月7日由台灣台東長濱鄉的烏石鼻港出發,跨越226公里,歷時約46小時徹夜不間斷的航行,成功在7月9日上午抵達沖繩与那国島。

(圖:3万年前の航海 徹底再現プロジェクト)

計畫的緣起,是因長期研究人類遷徙的海部陽介教授經過考古發現日本大約在三萬多年前開始出現大量的人類遺骸,經推斷當時日本人的祖先主要是從三個路線遷徙到現在的日本列島,分別是由北方的「北海道路線」、與韓國鄰近的「對馬海峽路線」、及串連台灣的「沖繩路線」。其中,沖繩列島大量的史前考古遺跡更是讓他們相信,這些渡海者絕非偶然漂流至此,而是有目的的航行。

(翻攝自NHK節目-3万年前の航海”成功のカギ”)

(圖:國立科學博物館募資網站 )

而這三條路線中,挑戰性最大的就是「沖繩路線」,因為從台湾到沖繩列島最短的直線距離就要100公里,而且當中會經過流速達5公里的黑潮。也就是說當時的航海器具除了要面對天候與海象的各種不確定性外,必須要能在航行速度上超越黑潮的流速,否則難以抵達沖繩列島。

為了精準的重現3萬年前先民渡海的實況,計畫主持人匯集了各領域專家包含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古海洋學、海洋民族學、探險家、草船製作者等,並依據當時的自然環境、工具技術、古航海技術等各種狀況制定嚴謹的實驗參數。

首先是船的製作:考量到3萬年前採伐與加工技術的可能性,推斷當時製船的材料有可能是草、竹子、或是木頭。草可以透過貝殼來切割,竹子也可以透過磨利的石片切割,使用石斧也可以輕易的砍伐直徑1公尺的大樹製作圓木舟。

再來是船的推行動力測試:是利用帆船原理靠風力推動或是人力划槳?

再來是渡航者的身份:因為在沖繩列島發現有家族的遺骸,代表同行者也有女性,非單純的男性冒險家。因此,特別挑選了四男一女共五名的划槳手。其中宗元開先生為台灣人。

另外,不使用任何羅盤、GPS、地圖,只靠太陽及星星的位置來判斷方位。

(翻攝自NHK節目-3万年前の航海”成功のカギ”)

2016年的草束舟與2017年的竹筏舟都因船的結構不強且船速無法抵抗黑潮的洋流以失敗收場。
當時失敗的原因之一,還包含了出發地的選址,一開始選擇的地點是在台灣東部的較北方。

研究團隊一方面思考著當時居住在台灣的祖先是如何發現沖繩列島,而且在茫茫大海航行時又如何能知道島嶼的方向?經過現代科學的輔助,團隊發現由台東的山上遠眺竟然可以發現与那国島。而先民很有智慧的計算黑潮的流速選擇從較南方的地點出航,如此便可乘著黑潮一路航向目的地。

(翻攝自NHK節目-3万年前の航海”成功のカギ”)

在各項準備都逐步完備後,航海計畫的團隊便開始籌劃最終航行。而此次的出航地點選擇在台灣台東長濱鄉的烏石鼻港。依照團隊的計算,只要能夠成功的渡過黑潮的洋流,接下來隨著洋流的北上就很輕易可以直到与那国島。

此次的最終實驗,於2019年7月7日14:38(台灣時間)由台灣台東長濱鄉的烏石鼻港出發,歷時約46小時徹夜不間斷的航行,終於在7月9日上午11:48左右(日本時間)成功抵達沖繩与那国島。

(翻攝自NHK節目-3万年前の航海”成功のカギ”)

此次的計畫,不只是實驗考古學與台日學術交流史的一大成功,更讓我們思考台灣人與日本人在血緣上可能的緊密連結。回溯遠古時代,在國與國的界線並未壁壘分明時,文化的傳遞、交流、融合是非常頻繁的。或是如同南島語族一般,族群的定義並非是建立在「血緣」或「文化」,而是建立在「語系」。當許多事情的思考原點回到「人」的本質上時,似乎世界也變得更寬廣了。

 

 

Leave a Reply